附錄B: 附加資料 – 原則與基礎

原則與基礎[1]

 

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而拯救我們的靈
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是為幫助他追求他之所以受造的目的。
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有多少幫助,
便取用多少;能造成多少妨礙,便放棄多少。
因此,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
心,以及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在我們這方面,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
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
一切,莫不如此。總而言之:我們所願意、所選擇的,只是那更能引我們
達到受造目的之事物。[2]

 

聖依納爵認為靈性生命的目的是,選擇更能加深我們與天主關係的事物。我們經驗過天主的愛之後,要藉著選擇與主結合、與祂在世界上進行的化工結合來回覆祂。這樣的選擇需要以祈禱的心去回顧我們的經驗。什麼會帶給我們生命的圓滿?什麼會帶我們遠離生命的圓滿?。這是細心回顧我們每天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挑戰、挫折,讓我們能夠分辨我們生命的目的和意義。
 
依納爵在「原則與基礎」中設下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源自依納爵的天主經驗,他覺得天主不斷傾注豐富的愛給所有的受造物。為他,世界是溫暖又生意盎然,充滿「神聖威嚴」的美麗、榮光。我們完全仰賴天主,而我們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天主自由的賞賜,不是我們配得到的禮物。
 
從這個觀點,所有受造物都是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能回應天主的愛。我們為自己選擇哪一個有助於我們尋找天主、認識天主、愛慕天主。倘若某些禮物或選擇會帶我們遠離天主,就離開或放下。 我們只要或只渴望那些,能加深我們與天主同在的生命的東西。
 
這樣的選擇需要內在很大的自由。依納爵稱之為「平心」。平心是一種恩寵,讓我們能做平衡的決定 – 不渴望一物勝於另一物。我們恭敬、感恩地捧著天主的賞賜,但也不執著。它們的價值全看,它們如何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生命的目的。
 
偏好某樣東西或特定的生活狀態並沒有錯,但我們不要任何會讓我們遠離天主的東西。這使我們生命長度、物質狀況、社會地位的重要性都相對化。我們對天主的愛越來越優先。平心只不過是放棄一些東西,因為跟與主相愛比起來,何東西都相形見絀。
 
[1]  對「原則與基礎」的許多註釋皆出於David L. Fleming, SJ, 2008什麼是依納爵靈修?What is Ignatian Spirituality, Loyola Press: Chicago, 以及 Gennyn Dennison 2009, Spiritual Exercises in Everyday Life, An Internship Handbook, pp. 19-20
[2] George Ganss, SJ (1992).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t. Ignatius: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p. 32. 在每日祈禱操練的「原則與基礎」是精簡版。此處為原始版本。

附錄B: 附加資料 – 省察祈禱的恩寵

省察祈禱的恩寵 [1]

 

  • 對於有每天祈禱習慣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有「我應該對天主說些甚麼?」這樣的問題。當我們日益覺察到生活的豐盛和複雜就隨時都有大小值得感恩的事。我們也不愁在修和聖事中無話可說。
  •  

  • 我們學會能坦然的面對天主。在省察中,我們學到能够承認(尊重)心裡的感受――不論是高興的或不高興的。是教化的或瑣碎的,甚至看來覺羞耻的。其實,天主洞悉我們內心的最深處,除了坦然面對,也無其它方法。漸漸的我們會發現,無論我們如何怎麼樣,天主都愛我們。
  •  

  • 我們學到尊重我們的感受,同時也覺察到它的重要。事實上,感受是沒有對或錯的,但它卻能影響到我們的選擇。如果,我們不正視它,它可能會讓我們做出害人害己的事。因為,不好好處理感受的話,會導致它來控制及操縱我們。當我們慢慢的提高對感受的警覺時,我們會變得不那麼衝動,同時也可不慌不亂的針對當時的情況,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好像,我正在生配偶的氣,但我可以試著以一種愛意或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怨氣,我也可以從自己生氣中反省出我生活的質素。
  •  

  • 將我們的負面感受,交托給天主,不是擔心它或否認它,這樣往往會得到心靈的平安和醫治。我們會發現,把負面感受交給天主,可以減低它對我們的影響力,從而帶給我們所需的平和心境及清晰思路去正面處理問題。
  •  

  • 省察幫助我們更敏感地覺察到天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臨在。同時覺察到天主深切的關心,知道我們的所求及所懼。我們也知道,我們所須做的,就是投向天主,這時我們就是在祈禱。

 

[1] 下述的特點改編自Fr. Dennis Hamm’s 1994 的文章 ‘Rummaging for God: Praying backwards through your day.’ In, George W. Traub, SJ (Ed.) An Ignatian Spirituality Reader (2008). Loyola Press: Chicago, Il, pp.104-110.

附錄B: 附加資料 – 意識省察祈禱

意識省察祈禱 [1]

 
愛你太遲了,萬古常新的美善,我愛你得太遲了!你在我內,我卻活於身外。我在身外找尋你;在我不值得愛的內裡,投向你所創造的可愛的事物。你常和我在一起,我卻不與你相偕。我因被造物所困而遠離你,卻不知如不在你裏面這些被造之物便不能存在。你叫我,你大聲呼喚,你的聲音振醒我的聾耳。你閃閃發光驅除我的幽暗。我聞到你散發出的芬芳,我呼入,為你而氣喘。我嘗到你的味道,感到饑餓,渴望得到更多。你撫摸我,我懷著熾熱的心火嚮往你的平安。

聖奧斯定,依波主教,懺悔錄,X.27

聖奧斯定回顧自己的經驗,他發現當他尚在外界中尋找自己的的時候,天主己在他心裡工作。許多年來,他無法洞察天主在他內召喚他走向天主的行動。他談論到天主「召叫」甚至對他「大聲呼喊」,天主的光最終刺入他的心靈,並改變了他的生命。因爲缺少內在的歸依,聖奧斯定不能聆聽,不能看見,也不能明瞭天主在他內的行動。因此他對天主說,「你在我身內, 我却在你身外遊蕩。」

我們許多人也常常對於我們內在發生的事情不甚了解,或者麻木不仁。我們的文化令人主要活在外間,不明白天主的臨在和他在世界中的行動。面對我們自我的內在世界我們也需要滿懷勇氣來面對,因爲我們往往不太容易駕馭日常生活上思想和感覺的流露與傾向。去面對我們內在的世界就是去面對我們人的限度,傷害,以及遺憾,這些感覺和傷害已經累積在我們過去多年的生活中。我們通常更容易生活在「外面」並且將我們的意識轉移到我們之外的世界。但是,正如聖奧斯定所學到的,內在的意識纔是我們靈修生命成長的捷徑 [2]

意識省察是一個工具方法,幫助我們能意識到天主的存在,更能敏銳的體察祂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必須先發現自己內在心靈的動向、經驗然候才能去反省、明白、進而選擇屬於天主的,拒絕那些不是從天主而來的經驗。依納爵深信意識省察操練的重要性,他堅持在無法做正式祈禱的情況下,這個省察可以保存一個人和天主必須有的連繫。

[1]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可能不能感覺到對我們的生命和處境的感恩。在這種時候省察的重點應該加强在省察的第二步,求天主的光照和力量。
[2] See, Gallagher, Timothy (2005).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s: An Ignatian Guide for Everyday Living. Crossroad: New York, pp. 17-18.

附錄B: 附加資料 – 日記的回顧和書寫

日記的回顧和書寫

 
有很多方法寫日記。寫日記不是一件必需要完成的工作,而是一種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真誠地把真實的自我記錄下來。對自己誠實是寫日記的一個大原則。你要留意如果所寫的日記只記錄喜樂、平安或快樂。同樣也要留意,如果只記錄痛苦、苦惱與擔憂。
 
在你開始寫日記時,請經常留意以下問題:

  • 天主是如何在這祈禱內呈現給我?
  • 我如何回應?
  • 我回應天主的基本姿態是什麼?愛?希望?疲累?不安?忿怒?
  • 天主邀請我為內心深處那些真理及聖潔的渴求而祈禱呢?

 
要留意一些較廣泛的模式和傾向:

  • 我描寫出來的天主是什麼樣的形象?
  • 我每日生活是受到那些隱藏的動機和假設所支配?
  • 我的生活是否回應了天主對我的愛及熱情的照顧呢?
  • 有沒有不斷重複出現,而需要在祈禱中或生活中處理的問題呢?
  • 請確定寫日記的日期,祈禱的時間和地點。

附錄B: 附加資料 – 每日的祈禱

每日的祈禱

 

除了每週聚會外,組員必須承諾每日會抽出三段時間來祈禱 :
 

早禱 5分鐘
  • 承認天主常常與我同在,我要把自己奉獻給祂以作回應。
  • 求天主賜予當天我所需的特別恩寵。
  • 天主經。
長禱 20-30分鐘
  • 應用提供的祈禱模式作較長的祈禱。基本上都是應用聖經章節。
  • 把祈禱經驗及感受記錄在日記簿上。
晚禱 10分鐘
  • 意識省察祈禱。

附錄B: 附加資料 – 小組分享指引

小組分享指引

 
組長須與組員討論以下的小組規則,以規範聚會時會員間的交流。退省的本意就是要求彼此尊重和信任。以下指引可作參考:
 
期望組員能夠做到:
 

  1. 盡可能出席聚會。
  2. 嚴守秘密。
  3. 盡量營造一個互相尊重,誠懇及開放的環境。
  4. 當你分享經驗時,以具體經驗分享,而不要用普遍抽象或教導式的角度來分享。請盡量以自己的出發點而不要代別人說話。
  5. 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及見解。我們所要做的是要聆聽別人,不是去輔導或「修正」別人。
  6. 投入參與分享,但若不願意者無需勉強。

附錄B: 附加資料 – 導言

導言

 
註﹕雖然以下的資料是為較大規模的堂區退省而準備,我們也鼓勵各團體能按個別情况來使用這份資料。
 

小組領導層

 
堂區主任司鐸需委任一人(或以上) 作為整個退省的統籌者及帶領小組組長及副組長。統籌者應具備足夠的訓練和經驗去領導他人經歷這為期八週的祈禱旅程。統籌者,跟主任司鐸磋商之後,是整個退省的最終決策者。
 
統籌者職責如下:

  • 聯絡個別小組,確定他們能獲得必需的資料和支持。
  • 退省前要組織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工作坊,使小組組長及副組長熟悉退省的內容和程序。
  • 在退省前的主日禮儀中,以派遣禮的儀式來派遣小組組長及副組長去履行他們的職務。
  • 在整個退省期間,與小組組長及副組長保持密切聯絡,以統籌者的身份提供支持和鼓勵。
  • 給本堂神父提供最新的進展報告。

 
每個信仰分享小組會有一名組長及一名副組長以領導退省的整個過程。他們除了全力參與外,還要負責以下的角色 :

小組組長:

  • 主持小組會議,包括:輔導默想、信仰分享及祈禱內容 [1]。在解釋每週祈禱內容時,組長可選擇認為對組員有幫助的部份,並以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
  • 應妥善利用退省的資料,適應小組的特別需要。
  • 特別照顧那些需要額外幫助及鼓勵的組員。
  • 提供堂區內資源及活動的訊息(例如:聖事及拜苦路的時間表),來增强這次退省的經驗。

小組副組長

  • 通知小組開會的時間和地點。
  • 準備聚會場地。
  • 提供小組需要的物資。
  • 幫助小組組長安排及播放音樂 [2]

小組開會

 
每次週會都有固定的部份,分別是 :歡迎/天氣報告,會前祈禱,輔導默想,信仰分享,解釋下週祈禱內容及主題,介紹新的祈禱方式及結束禱文。聚會的長短視乎小組人數及信仰分享的多少而定。但總不應該超過九十分鐘。以下是小組開會的一般程序 :

 

活動 時間

(分鐘)

內容 週次
歡迎 20 自我介紹 預備聚會
歡迎/天氣報告 7 每人以一至兩句說話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一至八週
會前祈禱 3 小組選擇誦讀或詠唱。 一至八週
輔導默想 10 由組長帶領。目的是幫助參與者回顧過去的一週以預備信仰分享。 一至八週
信仰分享 20-35 組長邀請各人以簡單直接的態度,分享某一個觸動及挑戰個人的經驗,並指出個人的生命及基督的生命如何遇上。 一至八週
祈禱內容 15 組長介紹下週「祈禱內容」,目的為使組員了解下週的主題。 一至八週
下週祈禱操練 5 組長簡單地溫習下週每日祈禱要注意的地方。 一至八週
祈禱方式 15 介紹新的祈禱方式及練習。 預備聚會, 一至四及六週
結束禱文 10 自發求恩祈禱及以天主經作結束。 一至八週
合共時間 80-100

 

我們的經驗指出,小組人數最理想為六至七人,人數增加會減少個別組員的分享時間及小組的內聚力。我們也建議每次小組聚會,盡可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

[1] 小組開會並不是成人教育或是治療支援小組。因此組長在神學或心理學上不需要有專業的知識,但需要是一個有信仰,能接納別人,有責任感及對信仰成長有興趣,也願意幫助別人成長的人。組長必需聆聽那些在退省中遇到困難的人,並建議他/她們去見統籌者。統籌者應該是組長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求助的人。
[2] 資料中有指引建議小組何時應用音樂,但小組組長及副組長可自行决定最適合的時間。

聆聽的經驗

聆聽的經驗

要聆聽別人說話的字句並不困難,為要聆聽他們的想法比較難一點。但要聆聽「說話的整體」就一定要聆聽到對方的感受,這不容易做到,要以心靈的耳朵、感覺、關懷甚至愛去聽。

在一般的交談中,通常都沒有深度的聆聽,大都是言來言去,甚至有時是自動反彈。請回憶在你一生中全情投入聆聽過的經驗是那麼少。你旁邊的人大概也有這種感覺。如果你能深入聆聽對方,你可以帶給身旁的人一個新的經驗,一個更豐盛的生命及以及與天主更深入的關係。要做到這些,你必須謙遜地全心全意地去聆聽,猶如耶穌屈膝跪在門徒面前為他們洗腳 (若13:1-17),你要以愛去聆聽。

每個人的都有其獨特的經驗,沒有一個相同。一個人在任何時刻中,代表著他自出世以來,所有愛過他或不曾愛過的人的總和。在這經驗內,有很多成長的時刻,也有很多停滯不前的時刻;很多承諾,也有不少妥協和讓步。很可能這個人十分之九的潛能有待釋放。你可幫一個人營造一個環境以釋放這潛能,這就是以「基督的溫良和耐心」(格後 10:1) 來聆聽。

請注意你不需同意或反對別人。你只須要以愛的心靈去聆聽。這種愛的專心聆聽能治癒人心,尤其是與那些欲言又止,或曾受過創傷的人的經驗分享。你會注意到當別人感到你聆聽時深切的投入和尊重,他們會變得開放。這種聆聽滋養了分享者及聆聽者的生命。這恩寵為施予者和接受者都是同樣的。

平心

平心[1]

在依納爵靈修的傳統裡,「平心」的意思不是冷漠或者漠不關心。平心指的是我們心懷感恩,尊敬地保持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寵和禮物,但不執着,我們可取可捨,全看它們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滿全我們的聖召。

平心是另一種方式來形容靈性的自由、心靈內在的自由。當我們將自己與天主的關係置於生命中心所帶來的自由。當我們越來越能夠放下自我中心的習慣,就越能夠自由地善用我們的禮物和恩寵,展現我們內的天主生命。

當我們缺乏內心的自由,我們就會一直被自己或他人的感覺和願望所牽制。我們可能會完全依戀人、地、物質的擁有、頭銜、地位、榮譽、以及別人的讚美。如果這些事物被導向愛,都是好的。但是,當它們取代天主,成為我們身份認同的來源時,它們就成了「失序的依戀,失序的愛慕」。我們忘記了我們是天主的兒女,而我們的目標和希望,遠超過這世界所能給予的。

這次退省的一個基本目的,是幫助我們在靈性自由方面獲得成長,並對所有的受造物能保持「平心」。這個過程是終身不斷,一如天主需要慢慢地浄化我們內心失序的依戀。當退省結束,我們重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相信天主釋放的恩寵會持續、溫和地在我們內工作,讓我得自由,變成基督在世上的心和腦。

[1] 改編自O’Brien, Kevin, The Ignatian Adventure: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in Daily Life, 未出版的手稿。第11和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