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週 - 耶穌公開傳道

第三週 第七天 第四週 第一天

第四週 - 耶穌公開傳道

 

曠野如同一處「神聖的空間」

雅威就是屢次領導祂的人民進入曠野和高山的天主。梅瑟被領進曠野,他卻發現自己原來身處聖地(出3:5)。在西乃曠野流浪了四十年後,以色列人民終於到達預許的福地。這些荒蕪不吸引人的地方,卻誘導祂的子民對自己作了更深的瞭解。凶險的地域,否定了那些可能塑造了我們整個生命的事物,例如家居生活表面虛假的舒適、小小的謊言和偽裝。在文明世界裏我們視而不見的東西,卻在荒蕪的世界裏可以看見及聽到。在沙漠裏、在高山上,天主會有較好的機會提醒我們是祂的兒子、祂的女兒這個重要身份。

從這觀點,可使我們看到為什麼洗者若翰要在曠野裏,而不在舒適、秩序井然、禮教嚴緊的聖殿裏宣講救主的來臨。天主子在約旦河受洗後,衣衫還未乾便被催迫進入曠野之中,飽受四十日四十夜的試探 (回應以民在曠野四十年之久)。在馬爾谷福音之中,耶穌在荒野裏餵飽了五千人 (谷 6:30-44),把那些極度貧困,危險甚至死亡的地域轉變成為滿有希望和新生命的地方。因着耶穌的臨在,曠野變成一個召喚我們共同分享,及放開心靈的地方。回到現實社會中,無論社會和經濟各階層的人,或許都會拒絕這個召喚 [1]

在傳道過程中,耶穌經常在物質或精神上把自己放在邊緣上,然後去召叫人跟隨祂。祂知道就是這些在邊緣地區,被人視作天主所擯棄的一群,正是啟示自己為默西亞的身份的目標。就在這社會邊緣上,在這破碎中和在這深深地意識到依賴天主的一群人中,產生了一個新的團體。只有當你願意放下安逸及熟悉的生活,才可以看到及聽到這新的訊息。

靈修成長的階段[2]

研究舊約的學者華特布里基曼(Water Brueggemann)曾說希伯來經卷裡的三個主要部分反映出一個正常的靈性意識是怎樣發展的。它以猶太教的律法(梅瑟五書)作開端,在猶太教的律法裡,聖潔就是以法律、秩序和克制使自己與不潔隔離。天主所揀選的是那些能謹守法律,把自己與異教徒、罪人、麻瘋病人、殘障者和月經來潮的婦女隔離的人(肋未紀16:25)。[3] 第二部分是由先知書構成的,反映人自我批判的思維能力。在這個階段,人開始發展一種能力,認識自己黑暗的一面,承認自己的過錯,學會寬恕也渴求人寬恕。如果心靈以正常次序發展,就會進入智慧書(如約伯傳、訓道篇和很多篇聖詠)所代表的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裡,當我們遇到生命的奧秘和現實的矛盾時,我們的心靈已經有足夠的能耐去容納這些矛盾。它所結的果實是:寬容、憐憫、寬恕和耐心。

新約和基督宗教的奧祕傳統也繪出了大致相同的靈性生命軌跡。[4] 我們都必須從律法的階段開始,即以傳統、儀式、權威和信念作開端。一個年輕人的心靈在充滿混亂和有太多選擇的環境裡是無法正常發展的。在這最初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在我們的文化和社會身份,學業 、工作和家庭上的成就得到肯定。我們習慣以非此即彼的觀點來處世-即界線分明的是非觀念,以清楚的架構去界定個人身份,同時亦很認同於自制和才幹等個人素質。儘管這些價值觀和成功感在每個文化裡都是必需的,且普遍獲得回報,然而他們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今天很多基督徒堅持把遵從耶穌的教導相應於靈性生命的第一階段。對他們來說,做一個好基督徒就是要守時、遵守規定,處事正確妥當。但如果我們有所自覺,我們便會知道即使我們做了最好的事,都是出於多種不同的動機,或是出於錯誤的理由。我們可能循規蹈矩的上教堂,然而生活裡卻全然沒有基督的愛。第一階段祟尚英雄式的理想,個人的野心及外表的美好。這就是在路加福音中那位來請教耶穌的富貴少年的情形。(路18:18-23)

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生命中有時會面臨一種情況,不適合於第一階段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觀念。生活中令人突然陷入困境的事件如離婚、失業、失去所愛的人或一個令我們感到無助的罪惡行為,時而有之。不管它以那種方式出現,都是一種失敗或蒙羞的經驗,它動搖了我們簡單的對錯思維和我們自命不凡的感覺。當我們要去面對我們與這個世界所作的邪惡勾當時,才知道我們甚至是從那邪惡中得益。這是保祿往大馬士革途中的經驗。(宗徒大事錄 9:3-9)當他明白他一直在迫害的那個神就是他自己一直在追隨的那位,他就不再固守他以前對「得救」與「失落」、「潔淨」與「不潔」所作出的明顯區分了,保祿不再自覺優越、合理、及一切在掌握中。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經歷這樣的轉變,感覺就像瀕臨死亡一樣。[5]

這時,對很多人來說,會有一種誘惑,讓他跑回靈性生命的第一階段,更努力地活在非黑即白的範疇。[6] 但當我們拿掉自己“自命不凡”的幻覺而明白我們無法把法律活得滿全,另一條通道就此敞開。這通道的特色是深度渴望從一個人真正的核心來生活,超越令人窒息的以自我為中心之「小我」,從而找到意義。在這樣痛苦地重新為我們的生命定位時,我們能捨棄自己,進入天主的懷抱,而發現我們的價值與我們的成就無關,我們之所以被愛是因為我們是天父的兒女。

這是一個與智慧書相符的階段,它的特色就是一種能力:與奧秘和矛盾的事物共存。我們並非拋棄法律和它的智慧,而是活出法律的精髓而不堅持既有定律及一成不變的判斷。[7] 我們可以有能耐去接受自己是一個被愛的罪人、「知」同時亦「不知」、富熱誠而又不太過理想主義。這在耶穌對於法律的新詮釋裡可以見到,當祂說:“你們曾聽說過…但我要告訴你們…”。[8] 隨這而來的是一種能力,能超越自我,去學會愛主所愛。現在我們明白我們的確是被揀選的,天主揀選我們的目的是要去告訴別人他們都是被揀選的。我們開始理解,在真福八端裡看來矛盾、神秘的說話,能接受自己是天主的肖像(迦拉達書 2:19-20),能擁抱為愛所付出的代價(谷8:34),即使跟我們的仇人,也能體驗我們原是一體的。(瑪5:43-48)。

任何有關心靈成長的介紹,尤其像本文這麼簡短的篇章,是不能有效地解釋到人的獨特性和複雜性的。本文所描述的通道太簡單平直,不能說出我們生命的獨特處。我們每個人都深深受制於我們的環境和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我們會發現生活在不同的時空裡,我們就會處於不同的心靈成長階段。所有靈性成熟的核心,唯一不變且不斷發生的就是逾越奧跡-死亡和復活之旅,它多次在我們生活不同的層面裡發生,領著我們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主和所有受造物的全然共融。

真福八端:怎樣生活出天國

真福八端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用來描述那些經過人生曠野之旅和心靈受到轉化的人對事物的看法。這是從「真我」的角度來看生命。這真我扎根於我受造的核心身份,一心一意以天主為目的,並對祂忠心耿耿。

我們越投入對耶穌的教訓,越能夠從真福八端的角度來看事物。它們是在充滿衝擊和張力的世界裏,作生活的明燈指引。

瑪竇的真福八端發生在山上。山上的生活是貧苦的,攀登山路是艱辛的 (瑪 5:1-12)。這是表達在艱難及迫害中如何去「看」及去「聽」的一種方式。耶穌真正的門徒明白天主能夠利用任何事物,甚至利用疼痛和苦難將我們帶進與祂和別人一個親密的關係。那些接受自己的軟弱,面對憂傷而內心不怨天尤人,而願意背起正義與和平重擔的人,他們繼承了天主國度的自由和喜樂。他們在主前並無需做作,不需要表現自己,也不需要對抗,深深意識到那份絶對的依靠。

路加的真福八端發生在平地上,那裏生活比較容易,地形也比較平順 (路 6:20-26) 。平原的危險在於得意忘形而忘記在邊緣生活的人的生活實況。為此路加所強調的是社會公義及不執著物質生活的態度。這是路加福音一貫的主題。他的真福八端是強調窮人的觀點去宣講,要重組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中人的感受,這表現耶穌是要與這些窮人及化外之民結盟。在社會邊緣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主將要平反他們的現狀 [9]
 

[1] Lane, Belden C. The Solace of Fierce Landscapes (Oxford Press: New York, 1998),p.44-45

[2]下面有很多是取自Richard Rohr, (2011). Falling Upwards , Jossey-Bass : San Francisco 和 The Two Tasks of Life (生命的兩個任務),可到www.cacradicalgrace.org/買語音帶

[3] 除非我們能認清耶穌就是在這信仰中成長,我們很難理解祂的傳道對象包括「不潔者」這說法的威力,這使他成為自己宗教傳統的一大威脅。

[4] 例如看哥林多前書3:1-9和若望福音21:18.”不知之雲”(Cloud of Unknowing),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的作者都談到靈性生命的階段。

[5] 若望12:24-25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

[6]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常警告權勢、財富和名望的危險。年輕人需要文憑、制服、頭銜和獎項的肯定。但如果你到了中年,仍在追求地位或財富的外在象徵,那表示你沒有好好靈修,你還未與基督相遇,祂曾告訴你“你是天主所愛的兒女”。

[7] 在我們能超越界限前,我們都需要有界限,在我們能打破法律(如耶穌多次在安息日治病)前,我們需要內化法律所代表的價值。

[8] 看瑪竇5:17,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想要廢除法律便好像回到猶太教律法裡的(對/錯)(善/惡)二元論心理。

[9] 請參閱附錄B (第183頁) 有更詳細有關真福八端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