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週 – 經驗復活的耶穌
「在分餅時,他們認出耶穌」
兩個門徒在往厄瑪烏去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娓娓道出早期教會如何明白到耶穌復活這奧跡。(路 24:13-35) 事情是這樣的:克羅帕跟他的同伴,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件上感到精神受了創傷,因而離開了耶路撒冷。他們的希望完全幻滅了。正如其他門徒一樣,他們無法相信那兩個婦女作証說,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復活了。婦女們所說的事完全超乎他們的理解,聽起來實在是「無稽之談」,他們不能相信。
在往厄瑪烏的途中,復活的耶穌加入,並跟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話。他們執着以往對事情的一貫想法、看法和聽法,他們無法辨認出這伴行者就是耶穌,正如他們無法容納婦女的作証一樣。但他們的心靈也不致於完全閉塞,所以他們發問並努力去瞭解所發生的事。耶穌裝成一個同行的陌生人,以幽默、反問及挑戰的口吻,幫助他們理解舊約中如何描述天主的計劃,千絲萬縷地把所發生的事情編織起來。他們漸漸明白為了給人類展示天主的愛,默西亞必須受苦,和人類如何才能達到滿全。
入夜了,他們款待這位陌生人留宿。重覆實踐了耶穌所教導他們「餐桌前不分彼此」的情誼。在實踐中,他們看到了復活的基督。內心被愛及熱情所燃燒,他們立刻返回耶路撒冷與團體內的其他兄弟姊妹分享主復活的經驗。耶穌已不再與他們分離。顯現後,祂消失並活在他們內,使他們參與祂的真實生命。(迦 2:20)
復活後的生命
兩個門徒往厄瑪烏的旅程,與在耶穌死而復活後形成的初期基督徒團體所走的是同一個旅程。就是一個逐漸明白瞭解的過程,明白耶穌必須受苦、死亡,祂所持守的態度,構成了祂的復活。耶穌掏空自我,無條件的寬恕,對天父使命完全的服從,復活後在天主圓滿的愛內生活,反映出天主聖三生命內的光芒,耶穌粉碎了死亡的枷鎖[1]。
對那兩個門徒和今日的我們而言,耶穌的復活表示出天主的愛已突破進入人間。同時亦啟示了我們與天主結合的途跡。復活表示天主贊同耶穌在人間的所言所行。天主使耶穌復活為印証耶穌所傳的真理,並清楚指示出耶穌在世的生活是人與天主結合的生命,一個通往沒有死亡之路的生命。因此復活的信仰就是一個深懷希望並努力把這個世界轉化成為天國形象的信仰。每一個基督徒及基督徒團體都被召叫去辨別出天主對耶穌的忠信。這忠信給予他們力量去生活出基督的奧體,叫我們同等的對待那些被人擯棄的、負傷的、貧窮的、被放逐的及被剝奪公義和人性尊嚴的人。耶穌的復活讓基督徒團體信靠天主,讓天主帶領我們走過那無可避免的痛苦和死亡。這也是天國生命的一部份。
現代靈修
在現今的世界裡,要保持祈禱的態度就必需要盡力對我們眼前所發生的事情抱有一個開放的態度。這意思是說:我們在心靈上把持著一些對人或事物的信念,特別是在紛亂和困惑時,不輕率地作出判斷或故意去逃避。可是我們往往不單衹被自己的職業、健康及利益所盤據,在消費者文化的薰陶下,凡遇到困難,那怕只是輕微的挫折感,我們就急於逃避張力,或盡快把事情解决。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 好像在銀行排隊,以至人際間的矛盾,或未能解决的性需求,我們覺得很難承受當時這些不愉快的時刻而不馬上採取倉促的行動來解决、逃避或否定這些事 [2]。
好像耶穌受難前在革責瑪尼莊園中,或瑪利亞在十字架下一樣,我們必需學習停留在令我們厭煩或痛苦的一刻。直到我們漸漸清楚這些時刻教導了我們什麽,和在這些時刻中上主怎樣召叫了我們 [3]。我們不是建議去做一個受害者的角色,或在不公義的環境中束手待斃。但希望我們能以一顆慈愛的心,去面對那些帶有破壞力的情緒和慣性的思想及行為。我們更希望耐心地面對我們的憤怒,不要立刻爆發出來或置之不理,好讓上主有足夠的時間軟化我們的心。我們希望耐心地面對自己的恐懼,讓上主有足夠的時間增强我們的勇氣來克服這些恐懼。我們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讓別人覺得我們愚笨,我們依然忠於我們心底深處的良心;雖然有時很明顯地我們無必要做某些事情,但因為心中充滿愛、信心及希望,所以仍然堅持去做;我們也痛苦地經驗到我們對生命的渴望與生命中真實所能得到的,有着很大的距離;在面對死亡時還耍保持一個無聲的希望──以上這些例子其實正代表我們經驗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奧秘 [4]。我們忍耐這些張力長久一些,讓足夠的時間使它們與上主給我們最深的渴望結合。這樣我們將成為神聖的影子,天主手中有用的「工具」。
[1] James Connor, SJ et.al. A Year of Prayer一個祈禱之年 (Maryland Province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2005-6),第163-164頁。
[2] See Ronald Rolheiser, The Holy Longing, (Doubleday, New York, 1999), p.216.
[3]西藏佛教教導它的初學弟子練習一種名叫「令旅程更加困難」的訓練。他們刻意地接納自己不願意經歴的痛苦、悲哀的生命、個人內在及與世界的掙扎,利用它們來滋潤我們的耐性和同情心。
[4]Harvey D. Egan speaking about the theology of Karl Rahner, SJ, in 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Mysticism (Paulist Press, Mahwak, NJ, 1982) p. 104.